黄宾虹先生认为“画法用笔线条之美,纯从书法而来”。难怪他绘画之外,对书法如此重视,尤其是对上古篆文特别重视。还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的经验之谈:“凡是天生的东西,没有绝对的方或圆,拆开来看,都是由许多不齐的弧三角合成的。三角的形状多,变化大,所以美。”又说: “要不齐之齐,齐而不齐,才是美。《易》云:‘可观莫如木。’树木的花叶枝干,正合以上所说的标准,所以可观。这在中国很早的时候,便有这种认识了。” “不齐之齐乃大美”,那么,甲骨文字不也正好暗合黄宾虹先生所说的“不齐之齐,齐而不齐”、“由许多不齐的弧
罗振玉(1866-1940),初名振钰,字叔宝。式如,后改名振玉,字叔蕴、叔言,号雪堂。贞松,义号贞松堂,自署贞松老人。永丰乡人、仇亭老民。祖居浙江上虞,清同治五年(1866年)生于江苏淮安,曾在京都任学部参事,京师农科大学堂农科监督学,辛亥革命后逃亡日本,“九一八”事变后任伪满监察院院长。他一生勤于治学,著述不辍,平生著书130余种,刊印书籍百余种。对中国历代史料的保存,敦煌文卷的整理,汉晋木简的研究,尤其是对甲骨文的搜集。收藏、考释、传播等方面,作出了杰出的贡献。1921年他从日本回国,寓居
“出土遗龟考卜事,沉沙折戟识前朝”。这是王襄的一件楹联书法。诸多书法汇编都将它看作是甲骨文字法,其实不然。作品共有14个字,按甲骨结体书写的字有:“土、卜、沉、识”等4字,按金文结体书写的字有“出、事、沙、戟、前、朝”等6字,而“龟、折”二字尤见小篆意趣,“遗、考”等字,则系在甲、金、篆三者融会贯通之下写出。因而称为“甲金书法”较为合理一些。纵览整幅作品,金文格调居重,辅以甲骨笔意,或者说介于金文与甲骨之间。在甲骨百年中,甲骨书法一般都以甲骨为主,然后参以金文,或参以小篆等其它书体,象王襄这样以
《甲骨文艺术系列领带》是蓝青甲骨文公司依托甲骨文研究专家、学者的创意,开发、设计而取得的科研成果,是蓝青甲骨文公司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。甲骨文艺术系列领带,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、国家文物局、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办,南京市人民政府、江苏省文化厅、江苏省建设厅联合承办幷邀请国外历史文化名城巴赛罗讷、大田、佛罗伦萨、京都、莱比锡、马六甲、墨尔本、名古屋、巴黎、圣彼得堡、维也纳和中国七大古都、世界遗产城市等国内外20多个城市的市长、知名人士及艺术家参加